“苹果汽车项目团队已经解散了一段时间。要想实现2025年的量产,需要在3-6个月内重新组建队伍。”——来自“地表最强苹果分析师”郭明錤的爆料,让苹果汽车再度陷入难产风波。
人们对苹果汽车的期待,就如同iPhone一般,将是划时代的伟大之作。然而,8年时间里,苹果汽车进展却不太顺利,江湖流传的产品面世时间不断“跳票”。这种极高的期待,也似乎成为了苹果造车项目的包袱。
强如苹果,为何其汽车项目就始终处于坎坷中呢?又有哪些公司在新一轮的造车浪潮里值得期待呢?
项目遇到多重难题,苹果造车并不顺利
苹果造车起源于2014年的“泰坦计划”。但从2016年起,苹果汽车至少轮换了5个项目负责人,每次都带动了百人规模的团队换血。换帅过多,意味着项目思路多次被推翻重来,这对于复杂的汽车开发流程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要造车就需要合作伙伴,苹果汽车似乎遭到了主机厂的抵触,车企不愿沦为苹果的代工厂。
苹果曾接触过大众、现代,也至少与六家日本车企进行了接洽,但均不了了之。车企普遍担忧,自己会被当成硬件供应商,而汽车的设计和软件部分却被苹果牢牢把控。就像上汽拒绝和华为合作一样,各家厂商都在担心与苹果的合作会把自己的灵魂交出去。
自动驾驶不仅将解放用户的双手,还将改变车内座舱的形态和交互逻辑,因此智能汽车需具备高阶自动驾驶能力。而自动驾驶技术的积累不足,恰恰是苹果汽车的另一个短板。
郭明錤曾在社交媒体直指苹果汽车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滞后,“苹果汽车最大的担忧之一是,当苹果汽车推出时,目前的自动驾驶汽车品牌将积累至少5年的大数据,有利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作为后来者苹果将如何克服这一落后差距?”
中国汽车智能化浪潮汹涌,第二轮科技势力新造车已在路上
与苹果汽车的坎坷之路相比,中国的造车热潮却轰轰烈烈,不仅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站立潮头,更有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躬身入局,甚至集度汽车还提出了“汽车机器人”的超前理念。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从2017年到2025年这期间,将是未来汽车逐步找到终极产品形态的过程。”显然,如果苹果错过窗口期,就要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还有可能被中国的科技公司一举超越。
以集度汽车为例,该公司由百度发起成立,并由吉利战略投资。集度汽车所定义的“汽车机器人”的特征概括为“自由移动、自然交流、自我成长”,拥有高阶自动驾驶能力,人车交互及语音语义的精准识别,汽车可以根据用户使用习惯来进行自我学习和迭代,不断优化自动驾驶级智能座舱体验。
来自中国的集度汽车是否具备潜质,在未来的高阶智能汽车竞争中和苹果汽车较量呢?
与苹果一样,集度汽车也瞄准高级自动驾驶的量产应用,但与苹果不同的是,集度汽车的具备与生自来的高阶自动驾驶能力。
百度2013年开始布局自动驾驶,2017年推出Apollo自动驾驶平台,至今已有近10年的技术积累。目前,百度Apollo拥有2500万公里、安全0事故的自动驾驶测试里程,旗下的萝卜快跑更是开启了Robotax商业化订单的里程碑。
2021年,全球领先的公共及商业咨询公司 Guidehouse 发布了最新自动驾驶竞争力榜单,百度连续两年稳居国际自动驾驶“领导者”阵营,并且是领导者行列唯一上榜的中国玩家。
集度的汽车机器人继承了阿波罗高阶自动驾驶的全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自动驾驶产品,以更贴近目标用户的用车场景。相比之下集度自动驾驶路线的“降维打击”,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国内的蔚来、理想、小鹏,基本是走从L2级辅助驾驶向L4的演进路线,当前依然处于L2阶段。
新造车的风口逐渐关闭,开发速度尤为关键
要想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中胜出,关键的制胜秘诀在于——以时间换空间,这也就对第二轮新造车的科技公司提出了苛刻的高效率要求。在苹果汽车身陷各种风波时,中国本土企业正在争分夺秒向前推进。
华为借壳金康赛力斯,在“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承诺中,快速实现了问界M5的亮相。小米汽车则是由雷军亲自压阵,进展飞速,公开承诺2024年量产交付产品。
集度则通过创新型的“智能前置“的开发思路,让2023年量产交付汽车机器人成为可能。
2021年9月,SIMUCar(软件集成模拟样车)正式开跑。同年11月,启动动态测试,实现智能驾驶能力的开发和智能手机一样每周更新一次,成功验证了信号灯识别、路口右转、夜间行驶等功能的可靠性。
2021年底,SIMUCar又更新了路口左转、自主变道等在城市域和高速域常见的自动驾驶场景应用。2022年2月,SIMUCar升级为2.0版本,完成了高阶自动驾驶软件、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和SOA的融合。
集度首款量产产品的概念车也已亮相,升降式激光雷达和蝴蝶门让汽车机器人更加令人期待。据悉,集度汽车首款车型将在今年北京车展正式亮相,2023年上市交付。与此同时,集度汽车还开启了第二款车的研发。
写在最后
苹果作为一家创造过诸多优秀产品的公司,无论进入哪一个行业,都会掀起产品变革的波澜。也正因如此,普通消费者对苹果汽车有更高的期待,蔚来李斌、集度夏一平等人更是将苹果汽车列为终极对手。
在过去的130多年里,中国汽车产业始终是学生的角色。如果说2025年是未来汽车时代的分水岭,中国的科技公司、中国的汽车品牌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里做足准备,开辟机器人的新品类,将能够在这轮竞争中扮演一次主角。
04-13 14:37
04-13 14:37
04-13 14:37
04-13 11:53
04-13 11:46
04-13 11:43
04-13 11:38
04-13 11:27
04-13 11:06
04-13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