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产 · 正文

地产大事件|一周热点回顾(11.08-11.12)

导语
【政策】
北京:购买安置房需人房核验通过后进入网签
11月11日,北京住建委就《关于统筹规范住宅房屋征收中安置房管理工作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通知》提出要严格规范购房流程,房屋征...

【政策】

北京:购买安置房需人房核验通过后进入网签

11月11日,北京住建委就《关于统筹规范住宅房屋征收中安置房管理工作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通知》提出要严格规范购房流程,房屋征收实施单位应加强与安置房建设单位的工作衔接;安置房建设单位应将经审核确认的购房信息与测绘上传的房源实(预)测数据进行匹配,并通过房地产交易权属管理系统对安置房和购房人信息进行校核,校核通过的进行网签备案。

看点:安置房项目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强安置房管理,是规范征收拆迁和房屋市场秩序、保障被安置人员切身利益的重要环节,严格规范各项流程,会让回迁居民加速实现安居梦。

沈阳房产局辟谣“松绑”楼市:仍执行现行限购限售政策

11月10日晚,网传沈阳11日起放松限购、限售等一系列房地产限制性政策,包括放松限购限售、放宽契税政策、个人按揭贷款认贷不认房、放宽备案价格等内容。11月11日,沈阳房产局对媒体回复表示,沈阳仍执行现行限购、限售等政策,未发生改变。不过据媒体报道,多家房企表示,11月10日沈阳房产局召集部分房企开会,通知房企将松绑限购、限售等政策,但不会出台红头文件。此外,本周辽宁省发布《辽宁省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行动方案》,将整治重点主要包含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与物业服务领域,整治以及歪曲、误导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多项行为。

看点:沈阳拟松绑限购限售引发关注,调控政策适度放松对于恢复市场信心确有帮助,但炒房行为依然要继续严打,才能真正优化市场环境共同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石家庄提高商品房预售门槛 主体封顶才能下证

近日,石家庄住建局发布《关于调整我市商品房项目预售许可形象进度的公告》,提出按照“新项目新办法、老项目老办法”的原则,2021年11月8日后出让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传统建筑预售许可形象进度由设计总层数的三分之一提高至主体封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和中央商务区商品房项目继续按原政策执行;预售形象进度调整后,涉及预售资金监管等监管措施将相应做出调整。

看点:房子封顶盖好了才能拿出来卖,对购房者而言大大降低了“烂尾”风险,切实给买房群体再添一份保障。

浙江:“十四五”期间目标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120万套(间)

近日,浙江省政府发布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全省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20万套(间)。到2025年,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基本建立,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有效缓解,形成“浙里安居”的重大标志性成果。到2035年,住房居住属性更加凸显,住房供需实现动态平衡,住房保障体系成熟定型,基本实现住有所居现代化。

看点:今年,“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被频繁提及,多城已出台具体工作计划及目标,浙江也将“浙里安居”提上日程,且目标任务设定相对较高,以此来打破新市民、青年人买不起房又租不到好房的局面,让“少一些炒房客,多一些新浙江人”成为现实。

广东:促进城市消费 保障商业配套用地推动商圈提升

11月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城市消费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通知》提到,要提升商圈消费、加强文旅消费等九类主要举措。其中提出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优化区域内商业空间格局,结合当地实际将商业用地需求纳入当地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保障商业配套用地;对涉及民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央大厨房、分拨中心、配送中心、邮政快递以及消费集聚区停车场所、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等商业配套基础设施,各地要优先安排用地指标。

看点:后疫情时代下,城市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增强经济活力。通过保障商业配套用地,构建功能完善的城市商业配套,去营造具有活力的消费场景,更好满足居民需求,亦有助于挖掘消费潜力,进而推进城市经济升级。

【市场】

10月份房地产贷款投放提速

11月10日,央行在公布2021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后单独公布了2021年10月个人住房贷款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0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7万亿元,当月增加3481亿元,较9月多增1013亿元。业内人士表示,10月个人房贷重回环比多增,显示前期房价过快上涨得到抑制后,房贷供给回归常态。另据媒体消息,多家银行10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出现较大增长,11月首旬各行房地产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预计11月房地产贷款环比增长态势仍将延续。

看点:房贷市场得到缓和,并不意味着全面放松,而是优先满足刚需型住房需求为主,防范金融机构对涉房贷款“一刀切”。

杭州第三轮集中供地推迟 或给房企更多时间适应

11月10日,杭州规自局发布公告称,顺延11月3日预告的51宗住宅用地缴纳预约申请保证金、办理预约申请手续截止时间。根据此前挂牌信息,杭州第三批集中出让51宗地块,均为涉宅用地,出让面积超252万平方米,总建面超600万平方米,其中主城区共计23宗。专家表示,适当延长拍地环节时间,可让房企有更多的时间适应第三次拍地。此前由于限制购地资金来源、竞品质地块压缩利润等原因,杭州第二轮集中供地遇冷,31宗地块仅成交14宗。此外,杭州第三轮集中供地恢复了“缴纳地价10%即可参拍”的规定。

看点:杭州第二轮集中供地的高门槛令不少民营房企望而却步,随着多城第三轮集中供地调低门槛,房企在充分考虑利弊后,拿地积极性或得到提升。

【企业】

受利好消息影响 房地产股债双双回温

近日多个利好消息为处于寒冬的房地产市场带来一丝暖意。据金融时报,高盛表示正在“抄底”买入中国房企债券,并认为个别房企风险及连锁反应被市场高估。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本周举行房地产企业代表座谈会,部分房企近期或计划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此会议的召开也被业内认为房企境内发债相关政策会有所松动。加之10月房贷增幅进一步加大等消息,本周房企债股均有所回温,尤其是11月11日,地产债强势反弹上演临停潮,“20奥园01”涨超34%,“20世茂G3”涨超33%,“19禹洲02”涨超31%, “20阳城04”涨超29%。同日,沪深市场地产股超10只个股涨停,中南建设、泰禾集团、招商蛇口等领涨,港股方面旭辉控股集团、中国奥园涨幅超10%,美的置业、建业地产、龙光集团、融创中国等涨幅均超8%。另外,11月12日,招商蛇口、保利发展、北京城建等6家国资企业密集发行中期票据,总额达112亿元。

看点:资本市场极具敏感性,任何利好或利空消息都可能带来股市及债市的波动。房企若要避免陷入泥潭,除借助市场东风外,自身也要积极释放利好消息。

多家房企积极回购美元债

为避免陷入美元债兑付危机、提升投资者信心,近日多家上市房企积极回购美元债。中梁控股表示,11月2日至11月11日期间,公司购回合计金额5618.2万美元两笔于近期到期的美元债。正荣地产表示,11月11日进一步回购2笔优先票据,10月至今对外公告回购合计达5005万美元,且获得大股东增持280.1万股。融信中国本周表示,2021年度已累计回购优先票据本金额1.1205亿美元。此外,祥生、雅居乐、新城控股、佳源国际、弘阳等企业也在积极回购自家债券,且有多家企业明确表示会根据市场情况做进一步回购。

看点:房企积极回购、注销债券,一方面向外界传达了自身现金流充裕的积极信号,同时避免了类似的债务预期危机,不失为当下努力寻求“活下去”的有效方式之一。

京城佳业赴港上市 阳光壹佰物业被质押

本周,物企传来久违的成功上市消息。京城佳业11月10日登陆港交所,以发行价8.28港元/股平开,午盘跌幅扩大,跌幅一度达4.59%,最终以8.26港元/股收盘,跌幅0.24%。随后11月11日、12日,其跌幅进一步扩大,12日股价一度跌停,最低6.66港元/股。据悉,京城佳业为北京首家市属上市物企,也是香港市场第一家省级国有物管上市公司。近期,阳光壹佰物业新增股权出质,出质人为阳光壹佰置业,质权人为金科智慧服务。业内认为,物业标的质押之后再出售,在物管行业已屡见不鲜,质押的背后与母公司阳光100中国的债务危机脱不开干系。11月11日晚,东原仁知服务再度向港交所递表。招股书显示,于2021年9月30日,其拥有289个在管物业项目,在管建筑面积约2470万平方米。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房企方直集团同样于本周二次递表,不过今年以来,港交所截至目前仅三巽集团一家房企成功挂牌。

看点:中小物企借助资本市场能得到更好的融资机会,利好自身业务拓展。但在当前“大鱼”都被吞并的环境下,中小物企更应未雨绸缪,找到长远发展的护城河,才能获取资本市场以及服务口碑的双重认可。

中原地产人事变动:施永青之子接班 多位高管离职

近期中原地产高管密集变动引起业内讨论。11月9日,中原地产宣布上海中原董事总经理陆成、中原地产内地副总裁兼华西区总裁及藤云执行副总裁庄泽宝卸任。而在此前11月1日,中原地产宣布内地总裁赖国强升任副主席。11月3日,中原集团主席施永青签署文件称,内地主席黎明楷打算在今年年终退休,由施永青之子、中原集团行政总裁施俊嵘接任。该份文件还透露中原地产受市场下滑影响处境恶劣。此后的11月5日,赖国强在升任4天后宣布离职,其与陆成、庄泽宝均为在中原地产打拼多年的老将。据媒体报道,在这次人事大变动之前,中原地产已进行一轮关店、裁员的收缩行动,合肥、郑州等7家分公司被要求大幅削减经营规模。而中原地产的“中流砥柱”华南市场,受市场因素影响成交量大幅下滑。

看点:在中原地产如此处境之下,三位老将的出走对于本已焦灼的企业来说面临的挑战将更加艰难。

风险提示 文章呈现的所有信息仅作为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一切投资操作信息不能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使用 “扫一扫”,分享到我的朋友圈